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金門戰地回憶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  軍旅生涯最值得回味的駐地,非當年最有前線戰地氛圍的「金、馬」莫屬了。
 民國六十三年初,部隊由湖口營區移防嘉義某營區,幾個月後,我們從左營軍港搭上太武艦,航向與大陸近在咫尺的金門島。
 經過一天一夜的航行,顧不了尚在暈頭轉向,隨指揮官一聲令下,就急忙到各營區據點駐防,我們這連被分派到山外戰壕山洞防守。那時單打雙不打還持續進行,定時傳來敵方砲彈爆炸聲,讓大夥兒飽嘗了前線砲聲隆隆的威力,也深深體會到與部隊中實彈射擊的不同情境,緊張的戰地生活點滴在心頭。
 六十年代戰地金門,長年建軍備戰,在戰地政務體制下,老百姓生活嚴格管控,「有證才通」,往返臺灣要許可證,車輛要通行證;持有收音機、照相機、錄放影機通通都要證件,鈔票也得加註「限金門通用」字樣,甚至連十塊錢、一塊錢都用紙鈔。於今看來,或許不可思議,卻是斯時金門島上最真實不過的生活。
 由於歷經古寧頭戰役、八二三砲戰,深刻改造了金門的地景與地貌。海濱一帶有指向天際的軌條砦、牽藤瓜葛的刺絆網、驚天動地的沿海雷區,難以數計的瓊麻、坑道、戰壕、碎玻璃,構築起堅固的防衛線,雖因此讓敵人難再越雷池一步,但也限制了金門島的發展。直到八十一年十一月七日,金門及馬祖地區才正式結束戰地政務實驗時期。
 在那軍管歲月裡,金門人在交通、物資、醫療上,依賴軍艦的運輸及補給。在「軍事第一,戰鬥優先」的明文規定下,赴臺搭軍艦、物資靠配給、醫療找軍醫,是當時所有金門人的共同回憶。為了貫徹反共意志,形成金門公共建築的三多:塑像多、紀念館多、勒石碑訓多。在金門本島隨處可見偉人雕像、勒石碑訓及紀念館。駐地山外的太湖、榕園;金湖鎮海印寺、「毋忘在莒」勒石,還有莒光樓等,都是著名地標,假日休憩時,筆者也曾到此一遊。
 在金門服役期間,最引頸企盼的是輪休慰勞假了,每次休慰勞假是一則以喜,一則以憂,高興的是可以返臺度假了,憂的是又要被太武艦折騰一番(暈船嘔吐)。休假期間,若碰上颱風天,幸運地又多賺幾天颱風假期,可逗留臺灣本島遊山玩水。
 民國六十四年先總統蔣公逝世,筆者適逢金門駐防期間,全國各營區備戰升級,軍人需配掛黑色臂章,並取消各種休假活動。金門島嶼更是首當其衝,營區內外草木皆兵,戒備森嚴,就連對大陸空飄宣傳單都提高警覺,絲毫不敢鬆懈,是軍旅生涯中最難忘的一段軼事。
 【作者速寫】陳尚勤,陸軍官校專修班二十五期畢業,上尉退役後轉台電公司服務三十七年退休。
 
(點閱次數:954)